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2024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点亮呼和浩特 共促区域创新融合


9月2日,2024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内蒙古“蒙科聚”站)暨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年会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深圳证券交易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环渤海区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内蒙古实现落地转化。

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山东、内蒙古等环渤海区域的科技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会上,中国科学院李景虹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王汉中院士发表主旨演讲,为大会增添浓厚的学术氛围。

呼和浩特市政府副市长焦鸿出席活动并致辞。她表示,呼和浩特市作为环渤海地区内陆合作的战略中心城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不断拓展与各区域创新合作,以“首善之地”的标准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会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以及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共征集到来自区内外的162项优秀科技成果项目,并广泛征求47项企业技术需求。活动期间,大会还精心策划并组织13项优秀科技成果的现场路演活动,其中包括驻呼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的8个路演项目。此外,大会还发布8项重要的技术需求,并成功推广对接4项优秀的金融产品,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会议期间,环渤海各省市代表参观调研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详细了解技术创新、平台运营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呼和浩特市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举办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的土默特平原,是连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京津冀两小时创新圈、环渤海经济圈、“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的重要桥梁。同时,呼和浩特也是连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及呼包鄂榆城市群区域、呼包鄂乌一体化的中心城市。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呼和浩特在国际贸易和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尤其在“十四五”期间,与环渤海区域城市共合作实施了352个项目,展现深度的区域合作景象。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呼和浩特市取得显著进展,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我市深度接轨“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与海淀区建立两小时创新圈,实现创新资源的快速流动与高效配置。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的落地与揭牌,标志着呼和浩特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实施京蒙协作成果转化项目67项,成效显著。2024年,市级立项已支持与北京地区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5项,展现了呼和浩特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

其中,依托市级科技“突围”工程第一、二批重点示范项目,围绕工业软件开发、绿电消纳、动物疫苗、苜蓿品种选育等研究方向,支持北京地区创新主体如北京十沣科技(陈十一院士创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呼和浩特市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0项,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依托市级科技创新领域人才项目,围绕苜蓿品质提升、鲜奶杀菌、玉米新品种培育等方向,支持该市企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3项,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成立于2005年,由环渤海地区两市五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的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发起和组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区域性技术转移合作组织之一。其宗旨是发挥区域优势,共享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任务是推动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工作协作、典型经验交流,促进环渤海技术转移协作。(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 科技合作科 成果转化中心)